${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文明辽宁>>文明创建
将服务做到居民心坎上 ——全国文明单位、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的文明创建故事

2025-06-27 09:01:27 来源:沈阳日报 分享到:

“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个居民都能感受到社区的温暖,都能在参与文明实践中找到归属感。”这是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党委书记王晖在谈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时常说的一句话。

近年来,牡丹社区以“绣花功夫”深耕文明单位创建,通过盘活社区资源、开展志愿服务、激发居民自治活力,探索出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传统邻里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有机融合的文明单位创建新路径,不仅解决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更构筑了和谐的邻里关系,为基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标杆。

今年5月,牡丹社区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

社区志愿服务以微技能提升文明创建的民生温度

牡丹社区的“劳模工匠志愿服务队”由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组成。他们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凭借理发、磨刀、磨剪子等实用技能,为居民提供免费又暖心的服务,成为社区文明风尚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65岁的退休理发师张师傅,是“劳模工匠志愿服务队”的“人气担当”,也是社区文明单位创建中的模范代表。每月8日,即使刮风下雨,她也会准时出现在社区活动中心,为居民免费理发。去年夏天,天气炎热,许多行动不便的老人无法出门理发。张师傅便背着工具箱,主动上门为15位老人义务理发。82岁的独居老人陈爷爷理完发,对着镜子乐得合不拢嘴,说:“张师傅这手艺,让我感觉至少年轻了十岁!”人们称赞张师傅用一把剪刀,不仅剪出了社区居民的和谐关系,更剪出了文明单位服务群众的温度。

服务队里的磨刀能手赵师傅,同样在文明单位创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每逢周末,他的“摊位”前总是排起长队——居民们拿着家里用钝了的菜刀、剪刀请他打磨。赵师傅一边熟练地磨着刀,一边和居民唠家常。去年一年,他累计为居民磨刀、磨剪子300余把。居民刘阿姨感慨道:“赵师傅磨过的刀,切菜更利落了。关键还不收钱,太贴心了!”

2024年,“劳模工匠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800小时。志愿者以平凡的手艺践行文明实践,以“微服务”撬动“大文明”,成为新时代邻里互助的生动写照,为文明单位创建中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幸福教育课堂构建全龄共享的精神文明“生态圈”

幸福教育课堂,是牡丹社区文明单位创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白天,这里是老人们陶冶情操的乐园;晚上,这里则化身为孩子们学习的天地——它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能量站”,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力推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每天白天,幸福教育课堂里都洋溢着欢声笑语。老年人宛若相聚“银发乐园”,有的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练习书法,挥毫泼墨;有的跟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身姿轻盈;还有的围坐在一起,在绘画老师的带领下描绘社区美景。68岁的李阿姨退休后加入了幸福教育课堂的合唱团,她告诉记者:“在这里唱歌,不仅让我心情愉悦,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生活变得越发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居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居民的文明素养,成为社区文明单位创建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每天下午4点半,幸福教育课堂摇身一变,成为孩子们的“四点半课堂”。志愿者老师在这里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们辅导作业,答疑解惑。作业完成后,还组织手工制作、趣味绘画等活动。学生小雨的妈妈表示:“以前孩子放学后没人管,现在在幸福教育课堂里既能认真完成作业,又能培养兴趣爱好,我们家长省心多了!”目前,幸福教育课堂已开设书法、舞蹈、绘画、作业辅导等10余类课程。

幸福教育课堂打破了年龄壁垒,构建起全龄友好型社区教育生态,促进了代际和谐,为文明单位创建中构建和谐社区、推动终身学习理念落地提供了重要载体,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了持久动力。

如今,“劳模工匠志愿服务队”和社区“幸福教育课堂”,已成为牡丹社区文明单位创建中两张闪亮的名片。牡丹社区以其成功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文明单位创建的核心要义——以人民为中心,将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将文明融入日常生活中。

本报特约记者吕良德 通讯员苗玉琦

责任编辑:宋长春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